10月9日,全省加快农房和村庄建设现代化暨“数字农房”建设现场会在眉山市丹棱县举行,住房城乡建设厅总工程师杨搏出席并讲话,厅二级巡视员谢伟主持。作为农业大省,四川农房存量也同样巨大:目前我省行政村有各类农房1400万余户,位列全国第四(前三为山东、河南、河北),农房建设与管理工作任务繁重。
如何提高农房品质,进一步提升乡村建设水平?
从本次全省现场会上获悉,四川给出解决方案:以“数字+”赋能,大力推动农房和村庄建设管理现代化。
为何搞“数字农房”?
满足农民群众高品质居住需求
为何要推动农房“数字+”?四川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相关负责人解释,这是因为农房和村庄建设现代化的现实需要。
今年6月,住建部、农业农村部、国家乡村振兴局联合印发《关于加快农房和村庄建设现代化的指导意见》。《意见》指出我国农房的设计建造水平亟待提高,村庄建设仍然存在较多短板,并明确提出:加快推进农房和村庄建设现代化,提高农房品质,提升乡村建设水平。
从四川来讲,随着脱贫攻坚全面胜利,全省“四类对象”的住房安全问题全部得到有效解决——全省累计完成农村危房改造106.9万户,其中实施建档立卡贫困户危房改造54万户,使300多万困难群众通过危房改造实现了安居梦想。
然而,打赢脱贫攻坚战,实现住房安全有保障,只是推动乡村发展的第一步。
一方面,是客观现实的存在。在农村,农房建设一直沿用千百年来乡村工匠承揽,农户投劳“亲帮亲、邻帮邻”的传统方式,农房建设管理长期以来“相当粗放”。
同时,更重要的,是新时期农民群众对高品质居住这一“美好生活”的需要。“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农民改善居住条件、提高生活质量的期盼也越发强烈。”四川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相关负责人表示。
如何搞“数字农房”?
全省丹棱、梓潼等地
已有诸多探索
1400多万农房,存量巨大、全国第四——这是我省农房管理面临的现实。
而在这样一个庞大的体量中,除了自然老化、损毁等情况,还存在一个现实问题——长期以来,农房建设缺乏规划设计引导,有钱不一定能建出经久耐看的好房子。“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一些农村朋友花大笔钱自建的一楼一底的楼房,有一些连抗震构造都没有。”
业内人士估测:四川全省每年约有20万户农房,需要不同程度的维修加固或新建。
“在乡村振兴中,农房建设是非常重要的一环。”四川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相关负责人表示,在加强四川省农房建设与管理的过程中,近年来,四川一直在探索借助“数字+”来进行赋能。
一方面,是对农村危房的信息化管理。从2009年实施农村危房改造开始,四川便对250.5万农村危房改造农户档案进行了信息化管理,有效提升危房改造数据信息的真实性。记者从本次现场会上获悉,截至9月底,全省共计排查农村房屋1408.8万户,所有农房均已纳入数字化管理,并加快对存在隐患的农房进行整治。
另一方面,是对农村建房的信息化指导。由四川省村镇建设发展中心主导建设的四川省农村住房建设信息平台已正式启用,平台包含“找设计施工”、“找图纸图案”、“找建房需求”、“我要建房”、“农房百科”等六大功能板块,农民群众可以在这里找到优秀案例,也可以找到设计单位、施工单位、防水单位、设计师、建筑工匠、防水工匠等信息。
同时,在“数字农房”上,丹棱、梓潼等地已进行诸多有益探索。
以丹棱为例,该县“数字农房”一体化平台将全县41512套存量农房及新建农房全部纳入监管,打造集数据库、审批流程、可视监督网络为一体的“乡村大脑”,实现农村建房农户“一站式”申报、政府“一站式”审批。“我们整合自然资源局、住建局、农业农村局等多部门的33338条数据信息,涉及全县5个乡镇的103229名村民。自今年5月试运行以来,目前已有150余名村民通过该平台申请农房自建。”丹棱县相关负责人介绍。
下一步如何深化?
从现代宜居、风貌改造
绿色低碳等方面发力
农房和村庄建设现代化是一个系统性的工程。在推行“数字农房”的基础上,四川下一步将如何继续深化?
“在探索好‘数字农房’的同时,我们将继续从现代宜居、风貌改造、绿色低碳等方面发力。”四川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相关负责人表示。
首先,大力推进现代宜居型农房建设。“我们要加强设计引导,让农民少花钱多办事,建设安全经济宜居的房子。”上述相关负责人透露,下一步,四川将研究制定现代宜居型农房标准,统筹主房、辅房、院落等功能,鼓励设计无障碍设施,推动水冲式厕所改造,让农房更好满足农村生产生活需求。
其次,稳步推进农房风貌改造。目前,四川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编制的《四川省农房风貌指引导则》已正式出台试行。“实施中,要逐步整治彩钢棚,推动既有农房风貌和功能提升,同时,满足农民生活生产需要,凸显当地历史文化和建筑风貌特色。”
绿色低碳用能革新,同样是重要的探索方向。
近期,国家能源局公布整县推进屋顶分布式光伏开发试点县名单,四川有金堂县、攀枝花西区、旺苍县、南充嘉陵区、茂县、德昌县等6个县入选——以此为例,四川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相关负责人表示,绿色发展将是今后农房和村庄建设工作的“主基调”。
“各地要积极引导群众逐步减少使用低质燃煤、秸秆、薪柴,鼓励使用适合当地特点和农民需求的清洁能源,推动村民日常照明、炊事、采暖制冷等用能绿色低碳转型。”对如何进行农房绿色低碳用能的革新,这名负责人如此表示。
地址:四川省德阳市旌阳区南湖路66号
九为蓝谷德阳总部港1-A-22栋1层
电话:0838-2533818 邮箱:2868254632@qq.com
备案: 蜀ICP备2021020605号-1
技术支持:成都谷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